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2的文章

[年度回顧] 2022總結:做就對了

圖片
 2022總結:做就對了 想了一下今年怎樣的一段話最能代表我的2022,簡單又粗暴的「做就對了」或許再貼切不過了,2022算是正式走入了後疫情時代,全球陸續解封,各種世界級賽事開始回歸舉辦,人們對疫情開始麻痺,追求的東西和以前也不一樣了,躺平族、安靜世代、哥布林模式、Work From Anywhere等新詞彙充斥了整個社會,大家想得到的不再只是一份安穩的工作,而是能夠及時行樂、享受人生的生活,我自己今年也經歷了不少事情,雖然和很多人比起來可能不值一提,但就跟我最近讀的一本書講的一樣「痛苦的尺度永遠是相對的」,我覺得痛苦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不覺得,但對我而言卻是再刻苦銘心不過了,會開始寫網誌,除了想把我之前在臉書會紀錄的讀書心得統整放到一個更完善的平台,也是因為我很喜歡講一些我想分享的觀點給大家,人生苦短,何不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呢? 跟風YT,全台到處吃透透 我跟我老婆之前開始追一團YT(陪沈團),他們是一群瘋瘋的但很好笑的美食YT,或許因為他們推薦的食物跟我們會吃得很相像,我們經常跟隨他們的腳步去全台各地吃美食,這件事情儼然成為了我今年經常做的事情之一,迪化街、華西街、龍山寺、士林、民生社區、基隆、新竹、彰化、嘉義、台南,這些我們以前有去過的地方都因為新吃的美食而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吃美食已成為了我生活的習慣之一了,而我也很享受各種美味的食物,當然,我也很喜歡和朋友分享自己吃了些什麼好吃與不好吃的,下面就附上幾張我覺得今年不錯的東西。 台南-福泰飯桌 台南-永林綜合料理 基隆-兩全天婦羅 基隆-大觀園 基隆-大麵炒 嘉義-嘉義南門涼肉圓的涼麵 奮起湖-百年檜木甜甜圈 民生社區-杜家隨意小吃 彰化-泉控肉飯 士林-玄珠咖啡 華西街-昶鴻麵點 龍山寺-龍都冰果專業家 原來自己舉辦Workshop,沒想像中簡單 年初的時候,在前公司因為老闆的要求,我必須舉辦部門內的workshop,簡單的來說希望能從這個workshop當中集思廣益來優化當前的供應鏈流程,身為一位入職不到半年且沒有舉辦過workshop經驗的小菜雞,我覺得這真的是一件非常難的任務,我要先收集所有相關資料,開很多的會前會,不能把想法給框住,更要確保當日流程流暢且大家都有投入心力,最後的成果或許不能說十全十美,但我自認有盡我能力所及把這個workshop做到最好,自己也從這個經驗裡獲得許多。...

[心得分享] 活出意義來-生命的意義隨時都會變,就在於願不願意去發展出來

圖片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Victor  E. Frankl 推薦分數:⭐⭐⭐ ☆ ☆ 一本講述作者本身(精神科醫師)在難民營生活並且求生的體驗,並且運用了他精神科的專業闡述了意義性治療能帶給現代人什麼樣的幫助,很多內容我無法想像更無法體驗,但作者引用的很多名言跟他本人的一些想法很值得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去體會並思考,看完以後覺得很像一本哲學書籍,可以讓讀者慢慢的品味。 先講一下難民營,俘虜一進入難民營之後,全身上下的物品連同毛髮會全部被剝奪,糧食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得不斷付出勞力,然而只要稍顯無力的話則會被判死刑, 在這無限循環且不知結局為何時的情況下,除了討好酷霸、保持清醒,該如何繼續生存? 其中,把目前的暫時存在(provisional existence)當成虛幻不實的存在-這種態度本身,正是使俘虜喪失其生命力的一大要因,人一但有了這種態度,任何事物在他眼裡都顯得毫無意義,因為他忘了艱困的外在環境,通常能給人機會超越自己,俘虜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生存機率趨近於零。 「 人類痛苦的尺度絕對是相對的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其感覺就像羨慕忌妒一樣,在貧民窟生活的人,其痛苦的程度對比低收入戶可能還好,但跟一般正常收入的民眾比起來就又很痛苦,與其在那邊跟人比來比去,不如專注在自己身上,「人類的存在,本質上是要self transcendence, 而非self actualization」, 專注在自我超越而非自我實現,痛苦就只是你成長的墊腳石 ,「生命好比讓牙醫治牙痛,你老是以為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實際上早已經過啦!」,如同尼采說的:「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俘虜只要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意義,即使再痛苦都會想辦法生存下去,而人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並且能以三種途徑去發現這意義:1. 藉由創造、工作 2. 藉由體認價值 3. 藉由受苦,但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賦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也就是去創造「 能夠負責 」的態度,要怎麼找到它則必須不斷去體驗並了解,不能單純用探索的態度去尋找。 最後講一下現代人常發生的心理問題,預期的焦慮:如果...

[心得分享] 淤泥效應-幫助最有需求的人克服淤泥效應是政府應優先處理的事項之一

圖片
  淤泥效應:解開制度的束縛,重新找回組織執行力 Sludge: What Stops Us from Getting Things Don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作者:   Cass R. Sunstein 推薦分數:⭐⭐⭐⭐☆           其實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本來以為是要講述組織內的人員是如何拖延組織的效率,但先試閱了一下就發現它是在講Nudge(推力)的相反產物,如果大家有看過Nudge這本書大概就會知道,很多小小的改變其實能大幅的改善人類的行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很容易小看自己的惰性,進而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而 淤泥效應就是主因,它代表的就是當你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種種的阻力,讓我們無法獲得想要的東西 ,整體來說,並非所有的淤泥效應都是壞事,但就讓我來講一下我自己的想法跟書中作者提到的內容吧。               其實要講淤泥效應可以把它畫分成四個象限來探討, 一個軸是我們想得到的事物其達成的阻力,一個是事物本身對我們是有益或有害 ,低阻力有益的事物是大家比較熟知的nudge(推力),例如把加入退休金的選項從預設不加入改成預設加入,再來是高阻力有益的事物,例如再次確認你是否要進行轉帳手續的確認通知,第三是低阻力有害的事物,例如預設你購買的保單為高額且很多不太需要的保險內容,最後是高阻力有害的事物,也就是本書重點Sludge,例如申請迫切的補助卻要填寫多到不行而且也看不懂的表格,本書作者簡略地以美國政府為例,提到了一個114億小時的文書處理時間,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想像這個時數有多可怕,我們以台灣112年最低時薪176元來作轉換好了,相當於兩兆台幣,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很巨量的潛在成本,而且造成的後果還沒有被計算到裡面,或許政府、公私部門都該去稽核一下目前作業流程當中是否存在著很多不必要的淤泥效應。           「如果是專制的領導者,一心想要壓制人民的權利,就會安排大量的淤泥效應」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

[心得分享] Peak Mind-Drop yourself from simulating subjective stories and you will see a happier life.

圖片
PEAK MiND: Find your focus, own your attention, invest 12 minutes a day 作者:Jha, Amishi P. 推薦分數:⭐⭐⭐⭐☆ 英文難度: ⭐⭐⭐ ☆ ☆ (GJ的英文程度-英文指考75分,多益875分,單字量沒有高中多,口說可以表達自己但絕對不到native) Have you ever been in a situation where someone was talking to you about a very important project but your mind was thinking about the delicious meal you’re going to eat later? Or when you were eating a gorgeous dish with your lovely spouse, but you were thinking about a proposal you have to propose tomorrow? We all face issues like this, where our attention is wandering to somewhere else and can’t focus on what is in front of you.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50% of our daily lives passed by without any of our recognitions. This is human nature, but it is also something we could train to get stronger of. When we are mind-wandering, our attentions are still working. Attention works 24/7 and never stops and we can separate our attentions into 3 categories. Flashlight, which you point it directly, highlighted and salient.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