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Upstream - 與其解決問題,不如想辦法預防問題發生

Upstream The Quest to Solve Problems Before They Happen 作者 : Dan Heath 推薦分數 :⭐⭐ ⭐ ⭐ ☆ 前言 因為英文版的反應好像不是很熱絡,加上或許大家可能比較願意看中文的(還有可能我英文不是很好),因此我要把這本書的心得再用中文重新撰寫一遍,希望能藉由這篇心得讓你重新思考我們應該要用什麼邏輯去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 回歸正題,所以到底什麼是 Upstream( 中譯:上游思維)?我們以 COVID-19 來做比喻好了,當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發生時,我們該採取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製造可治癒疾病的藥物?研發可預防疾病的疫苗?還是建構一個完整的體系來處理並快速控制這類疾病的傳染?事實是,我們的思維往往讓我們在處理眼前所遇到的問題,但問題卻一再重複出現,我們會因此被困住,但卻仍會感到滿足, Upstream 就是要我們追溯到問題的根源,與其在那邊解決問題,不如直接預防問題發生,因為沒有問題時,根本就不會需要去解決了呀! 預防這麼重要,那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力不從心的思維(Problem Blindness) 「我們無法解決造成業績下滑的影響。」 「受傷不可避免,我們無法預防職業選手受傷。」 本能上認為負面的結果是必然且不可避免的是阻礙我們 upstream 的主因之一 ,就像知名影劇 - 冰與火之歌 - 裡頭的經典名句「凡人終須一死」,我們永遠被這個思維給困住且逃不出去,要逃出力不從心的思維,我們必須要有視不尋常為尋常的警覺性,「永遠」質疑現在的情況並確認結果是否令你滿意?這就是我們避免力不從心的思維的方式。 缺乏領導權(A Lack of Ownership) 「騎樓是歸地方政府工務局管轄的、但違規建築是歸鄉公所管轄的。」因此,當我們在討論建築在騎樓上的違規建築時,請問誰該負責任去解決?「假若工作沒有被指派給任何一個人,問題是不會獲得解決的。」這就是台灣目前人行道(騎樓)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我們需要擁有一種思維「 除非有人願意站出來,沒有人會願意 」,所以站出來自願當個領導者吧! 隧道效應(Tunneling) 這指的是, 當我們在處理複雜的問題時,我們會選擇去處理最緊急面對到的第一個問題 ,試想上一次你在工作時做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時候,你老闆走過來請你幫一個忙,因為你焦頭爛額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