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作者 :Tali Sharot, Cass R. Sunstein 推薦指數 : ☆☆ ☆ ☆ 行人禮讓汽機車?併排停車才會有客人上門?充滿人情味的台灣卻也是被習慣寵壞的鬼島。 習慣與舒適圈 「歡愉來自於慾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 最近因為看了一位Youtuber拍攝的連續七日早睡早起健康生活影片,我試著效仿他們來完成類似的任務,於是連續了20幾天早上6點起床出門散步運動,晚上10點上床睡覺。然而看似習慣的生活卻出現了一點變化。我感冒了。需要更多睡眠時間的我,中斷了這樣的習慣兩天,在我感冒好的差不多了之後,第三天一早六點想要起床的時候,我腦中不斷告訴我床的舒適性、以及起床有多累,於是乎,才養成的好習慣就中斷了。 圖片源自 連結 賴床這個間歇性滿足的行為導致我回歸以前的習慣,而雖然一開始產生的歡愉逐漸變得沒那麼開心,但賴床這個行為卻變回了我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為什麼我們會習慣化事物或行為呢?講得直白一點就是因為懶。因為生理構造的關係,在接觸到新東西時,我們的感覺神經元會不斷傳送訊號給運動神經元,但隨著不斷接收的頻率過高,神經元會變懶,因而逐漸降低傳送頻率,進而習慣了這樣新事物,其中最直覺的解釋就是嗅覺疲勞。 因為先天構造的關係,我習慣化了我的行為。那種短時間的歡愉所造成的效果,其影響力遠比你我想的要嚴重。 習慣化的影響 「對美好的事物習慣化會驅使你向前進步」 讓我們試想一個情境,你錄取了你理想的工作,這份工作不只薪水福利夠好、公司也是你喜歡的品牌、工作內容更是你想學習的。接著時間快轉三年,公司的薪水跟福利還是很好、品牌也沒變,但因為你習慣了你的工作內容,做什麼事都覺得輕鬆簡單,你覺得你對這份工作的滿意度跟一開始比會如何呢? 圖片源自 連結 我們常聽到身邊的友人離開了外人看似令人稱羨的工作,但除了薪水跟福利,能否不斷學習到新事物往往是決定員工會不會繼續留下來的主因之一。當你習慣了之後,我們會對現況感到無聊、不滿意,進而想要追尋新的刺激、學習新的事物。這樣的結果造就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是習慣化帶來的最大好處。 圖片源自 連結 但是這把雙面刃還會造成另一種結果,即使你不滿意現在的生活,但學習的動力卻蓋不掉你偷懶的拉力,最後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沒意義,但又改變不了自己。這樣的情況造就了許多心理疾病如憂鬱症、恐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