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4的文章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圖片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作者 :Tali Sharot, Cass R. Sunstein 推薦指數 : ☆☆ ☆ ☆ 行人禮讓汽機車?併排停車才會有客人上門?充滿人情味的台灣卻也是被習慣寵壞的鬼島。 習慣與舒適圈 「歡愉來自於慾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 最近因為看了一位Youtuber拍攝的連續七日早睡早起健康生活影片,我試著效仿他們來完成類似的任務,於是連續了20幾天早上6點起床出門散步運動,晚上10點上床睡覺。然而看似習慣的生活卻出現了一點變化。我感冒了。需要更多睡眠時間的我,中斷了這樣的習慣兩天,在我感冒好的差不多了之後,第三天一早六點想要起床的時候,我腦中不斷告訴我床的舒適性、以及起床有多累,於是乎,才養成的好習慣就中斷了。 圖片源自 連結 賴床這個間歇性滿足的行為導致我回歸以前的習慣,而雖然一開始產生的歡愉逐漸變得沒那麼開心,但賴床這個行為卻變回了我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為什麼我們會習慣化事物或行為呢?講得直白一點就是因為懶。因為生理構造的關係,在接觸到新東西時,我們的感覺神經元會不斷傳送訊號給運動神經元,但隨著不斷接收的頻率過高,神經元會變懶,因而逐漸降低傳送頻率,進而習慣了這樣新事物,其中最直覺的解釋就是嗅覺疲勞。 因為先天構造的關係,我習慣化了我的行為。那種短時間的歡愉所造成的效果,其影響力遠比你我想的要嚴重。 習慣化的影響 「對美好的事物習慣化會驅使你向前進步」 讓我們試想一個情境,你錄取了你理想的工作,這份工作不只薪水福利夠好、公司也是你喜歡的品牌、工作內容更是你想學習的。接著時間快轉三年,公司的薪水跟福利還是很好、品牌也沒變,但因為你習慣了你的工作內容,做什麼事都覺得輕鬆簡單,你覺得你對這份工作的滿意度跟一開始比會如何呢? 圖片源自 連結 我們常聽到身邊的友人離開了外人看似令人稱羨的工作,但除了薪水跟福利,能否不斷學習到新事物往往是決定員工會不會繼續留下來的主因之一。當你習慣了之後,我們會對現況感到無聊、不滿意,進而想要追尋新的刺激、學習新的事物。這樣的結果造就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是習慣化帶來的最大好處。 圖片源自 連結 但是這把雙面刃還會造成另一種結果,即使你不滿意現在的生活,但學習的動力卻蓋不掉你偷懶的拉力,最後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沒意義,但又改變不了自己。這樣的情況造就了許多心理疾病如憂鬱症、恐慌症、...

死了兩次的男人

圖片
  死了兩次的男人:週四謀殺俱樂部2 暮年重逢的舊識,帶來的不是溫馨回憶,而是熱騰騰的謀殺案 - 死者還是一個四十年前就已經被埋葬的男人?! 作者 :Richard Osman 推薦指數 : ☆☆ ☆ ☆ ☆ 有時候人就是需要換個做法才能有所成長,後悔歸後悔,那純然的爽快與刺激仍津津有味。 角色個性分明,劇情高潮迭起 延續第一集的懸疑以及緊張氣氛,第二集作者一樣運用一主線配上幾條支線最後再將其貫穿結合在一起來進行寫作。角色們各司其職且個性鮮然分明,伊莉莎白邏輯清晰、人脈廣闊,喬伊絲心思細膩、待人和善,伊博辛條理分明、小心謹慎,朗恩坦然直率、直接了當,也因為這四位主角有趣的個性才能讓這本書如此精彩。因為這是小說的關係,我接下來分享的會是書中我讀起來比較有感的段落或句子,以不暴雷的方式分享這本心得,喜歡懸疑小品的讀者,我本人強力推薦! 天氣預報員與天氣本身 書中有一段是伊莉莎白在跟其他人講解案情時所做的開場白:「人生中的某些人是天氣預報員,相對於此,其他人則是天氣本身。」 我很喜歡這樣的描述,有些人喜歡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時間表的行程才能讓他安心,但同時就有另外一群人覺得隨心所欲做想要做的事會讓他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就像天氣預報員能夠預測天氣的走向,當預測準確時,天氣就被掌握在預報員手中,而天氣好像以為這是它隨心所欲的結果。反之預測不準時,天氣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再遭受預報員的控制,越飛越遠,此時預報員只能重新調整預報,等候校正回歸。不論是伴侶、朋友、甚至是同事,這樣互補或互斥的個性總是存在,兩個控制狂在一起的結果就會是誰也控制不了誰,同樣的,兩位隨心所欲的同事一起工作也很容易迷失方向。預報員與天氣,缺一不可。 圖片源自 連結 乏味的人生 vs. 爽快的當下 伊博辛是一位很會判斷做什麼事情才是正確的事的人,但當你人生跑馬燈在走的時候,你,會記得什麼呢? 我前一本「我失敗的美式生活」當中有提到美式文化跟東方文化最大的一個差異是冒險容忍度。比起東方人以和為貴、以退為進、平安就是福的想法,美式文化就是希望人生充滿冒險。試想,當你在回憶你的人生時,你會記得你每天朝九晚六,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來賺取生活費的「正確人生」?還是你會記得你果斷離職,出國體驗生活六個月的那個「冒險人生」呢? 圖片源自 連結 人類總是在挑戰極限,攀登喜馬拉雅山、極地探險、不斷的在奧運突破世...

我失敗的美式生活

圖片
  我失敗的美式生活 鱸魚的三十年日常觀察與非典型剖析 作者 :鱸魚 推薦指數 : ☆☆ ☆ ☆ 請問你哈美嗎?不,我哈的是金錢的味道。 美式文化衝擊,你準備好了嗎? 從小到大就喜歡美式生活的我,對於作者書中諸多的觀點跟批評不能全部苟同,但也是不少令人會心一笑的事蹟。就我自身有記憶以來去美國的幾次旅行,除了深刻體會到自己英文有多爛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費制度以及沒車等同於沒腳兩件事,而這些也都被包含在書中了。作者的語氣雖然充滿抱怨與批評,但最後幾章的轉折也確實點出了美式文化優於台式文化的地方。 俗話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句話對又不對,對的地方是用自身角度去看其他國家總是會看到他們的優點,但缺點卻會被隱藏起來,反之,看待自己國家時卻習慣了一切的優點跟方便,但卻會放大檢視所有的缺點。與其說美國什麼都屌打台灣,不如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來看看你所不知道的美式文化吧! 圖片源自 連結 服務費、小費、臉色 就讓我們從吃飯開始吧。在台灣,當你走進餐廳享用完美食拿到帳單時,帳單最下面大部分都會有一行「10%服務費」,無法討價還價。現在讓我們把場景移到美國,你走進一家自助咖啡廳,你先在螢幕上點餐,點完餐後服務生會請你確認餐點並付費,餐點的金額付完之後會要你勾選要付多少%的小費,通常選項都從20%起跳且字體都滿大的(有不給的選項,但通常很小或找不太到),選完後再自行取餐回到座位享用咖啡。這樣的過程基本上沒有服務可言,但美式的文化壓力有時會逼得你不得不按下那20%的按鈕,不管你心裡有多麽不願意。 圖片源自 連結 身為一位窮哈哈的亞洲人,我會厚著臉皮按下no tips這個選項,心裡想著反正我以後也不會來,但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又在想,到底是統一的服務費好?還是美國的小費制度才符合小費的本意呢?美國歷史的奴隸制是小費制度的衍伸,與其說是感謝,不如說是上對下的犒賞。近幾年更是因為Covid加上線上付款公司如Uxxx把成本轉嫁給客人而變本加厲,連犒賞都不像了,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給或不給都會給你臉色看。 但要說統一的服務費好嗎?台灣按照消保法的規定,店家有義務讓消費者在一開始就知道有服務費的存在,而消費者在這個階段就要決定要不要繼續在這家店用餐,只要用餐了,有告知有服務費的店家就有權收取服務費。問題就在於,要是店家的服務客人不滿意呢?或者是很滿意的只有特定的服務生呢?服務費或小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