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心理摩擦力 - 抗拒是人的天性

心理摩擦力 為何人們抗拒改變?不是你不努力,是你不懂人性阻力 作者 :David Schonthal & Loran Nordgren 推薦指數 :⭐⭐ ⭐⭐ ☆ 前言 在台灣,我們經常會接到一些保險或是貸款的推銷電話,或者換個場景,當我們可能只是想隨意逛街時,我們通常都會避免那些一走進去,服務人員就會衝上來跟你介紹這個跟那個的店面如精品店、汽車經銷商等,然而為什麼明知道這麼做的效率很低,各家企業仍然推崇這種強迫推銷的方式呢?吸引力法則,我們認為,只要把產品講解得夠吸引人,自然的就能讓消費者進行購買,「最新的保險、其涵蓋了各種不同的醫療補償」、「我們提供最低的貸款利率,且能馬上拿到現金讓你靈活運用」,這些強迫推銷的話術就在在說明企業認為,只要產品夠吸引人,消費者就會購買,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本書要講解的是產品的另一個面向,也就是消費者不買那些產品的「阻力」,雖然作者把這些阻力拆解成四個,「慣性」、「惰性」、「情感阻力」以及「反彈」,但我認為這四個基本上息息相關,很難拆開來看,一個成功的產品或服務除了產品本身要夠吸引人之外,你必須消除阻礙消費者購買的重重障礙,消費者才會真的進行購買,就好像我最近才追完的美劇「Better Call Saul」,一般人通常對律師不甚瞭解,且可能認為公設辯護人就好了,然而主角卻靠著消除大家對律師的誤解,用簡單的行銷讓違法的人知道,不管你犯了什麼法,找他他都能幫你解決(不管他使用的手法是否合乎正常程序),因此消除了大家的心理阻礙,進而變得小有名氣。 什麼是心理摩擦力? 作者給的定義是:拒絕改變而產生的心理抗力。簡單將其拆解可以變成以下四種抗力: 慣性:人們傾向維持原本就熟悉的人事物 惰性:人們懶得去改變他們的習慣 情感阻力:抑制新構想和創新的下意識負面情緒 反彈:強迫你改變所造成的反彈情感 簡單舉個例好了,慣性就好像你到國外唸了大學,要進行分組做報告時,你可能傾向去找跟你一樣是「台灣人」的同學來跟你一組,惰性就跟所有你想培養的新習慣一樣,你拒絕早起晨跑,因為你懶得改變你睡到醒的習慣,情感阻力比較難舉例,但請想像你要買晚餐給另一半,你看到一家新的Taco店且你很有興趣,但因為你不知道你另一半能否接受,最後還是決定買巷口那家傳統麵店的食物,這種「害怕買錯」的情緒就是情感阻力,最後就是反彈,原本你google meets用得好好的,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