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5的文章

誤信

圖片
  誤信 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作者 : Dan Ariely 推薦指數 : ☆☆ ☆ ☆ ☆ 細看自己周遭的人事物,你會發現你沒有你想像中的了解它。就好像錯誤信念一樣,你以為你懂的事情,其實你什麼都不懂。 誰說人是理性的 「當你甚至沒有姐妹的時候,你要怎麼證明你的姐妹不是妓女?」 Dan Ariely算是引領我閱讀各式各樣行為經濟學、行銷心理學以及各種社會科學書籍的作者。在他之前的著作「誰說人是理性的」裡頭,許多研究都證實了人類其實是個不理性的生物。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不理性,人類才會變成很有趣的生物,因為不能預測的事情會讓人在經歷的過程中接受到刺激。 錯誤的信念就是一種特有的刺激來源,因為它的不可預測性跟獨特性,許多人會對此著迷不已。而作者本人也深受武漢肺炎相關的假訊息影響,因此花了時間研究這個主題並寫了這本書來探討這類的行為。會陷入錯誤信念的人跟四種因素有關,分別是情緒因素、認知因素、性格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四種因素沒有先來後到、也沒有孰輕孰重,比較像是相互影響的因子,而受到全部因素影響的人則較容易陷入錯誤信念的漩渦裡。所以我這篇心得就想要分別針對這四個因素來做一些個人的分享。 圖片源自 連結 情緒因素 「先有直覺,才有策略性的推理」- Johnathan Haidt 人類其實是被情緒主宰的生物,當你接受一切事物的瞬間並作出任何回應之前,你一定會先有情緒反應。想像一下你收到一則通知告訴你中了一千萬,在你理性的思考其真偽之前,你想必會先「興奮地」看著這則通知,接著才會發現原來又是詐騙伎倆。但情緒是一個很奇妙的因素,尤其是當我們在討論錯誤信念的時候,壓力造成的影響又極為嚴重。 壓力會造成我們恐懼、憂慮、害怕,進而導致我們有匱乏心態的出現,而匱乏心態會導致人類在做各種事情如智力測驗或者行為控制時獲得較差的結果。壓力來源其實又能分成兩種,一種是可預測的壓力,如月初上班會比較忙碌或者明天要上台進行簡報,另一種是不可預測的壓力如武漢肺炎或烏俄戰爭。此時你試著想像一下,當你覺得壓力山大的時候,你分辨的出來是什麼東西造成你壓力這麼大嗎?實驗結果顯示,人類有情緒的錯誤歸因的情形,Donald Dutton & Arthur Aaron在1974年的研究說明,人類無法準確的辨認造成他焦慮的來源。有鑑於此,當你覺得壓力讓你喘不過氣時,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不可預測的...

失控的焦慮時代

圖片
  失控的焦慮世代 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 : Jonathan Haidt 推薦指數 : ☆☆ ☆ ☆ ☆ 社群媒體就跟毒品一樣,試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現實與虛擬的真真假假 「如果把你的身體交給其他任何一個人,你無疑會不以為然。為什麼你不為自己的心輕易受他人影響,以至於隨便一個批評都能讓你不假思索地感到困惑和沮喪而感到羞愧?」 還記得小時候和朋友之間最喜歡玩的遊戲是紅綠燈,他基本上是鬼抓人改良版,當你要被抓到時你可以喊紅,此時要有其他人來拍你,你才能轉為綠燈。若全部的人都變成紅燈,則鬼獲勝。這種遊戲因為需要跑來跑去,我基本上很少在現在的公園看到有其他小孩在玩這個遊戲,若按照作者的研究發現則是因為現在大多數的家長奉行「安全至上主義」,導致他們會過度保護小孩的安全,以至於這種「有風險」的遊戲會被排斥在外。 圖片源自 連結 反觀現在最常看到的是,小孩成日盯著平板手機,動不動就喊無聊想玩手機,不然就是因為得不到父母關注(因為父母也在滑手機),而吵著他也要玩平板等等。我完全理解這是一個簡單又迅速能讓小孩安靜的方法,也深深相信,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麼做。但是我在觀察周圍盯著手機的小孩時發現,他們在盯著螢幕時的眼神實在像極了我們工作八小時後精疲力竭的社畜,整個人無精打采,有非常嚴重的厭世感。 圖片源自 連結 以上兩種情境,你是否有感覺到其矛盾之處? 「保護過度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這兩個趨勢是導致1995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成為焦慮世代的主因。」 焦慮、恐懼、憂鬱 「恐懼是對真實存在或感知到的直接威脅的情緒反應,焦慮則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期。」 首先,作者他們發現得到「內化型障礙」如焦慮症、憂鬱症的大學生在2010年後開始大幅上升。此時正是社群媒體加上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化的時代。而人類是一種相較於死亡的威脅對社交性威脅如排擠或遭到羞辱更加敏感的生物,也正因如此,當我們與社會脫節時,我們較易罹患憂鬱症,而憂鬱症又會讓人對尋求社會連結的興趣和能力降低。反覆的循環導致青少年無法與社會相處,只能活在虛擬的世界當中。 (因為這一部分牽扯到非常多數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閱讀,但總結來說,焦慮症跟憂鬱症發生在青少年且時間於2010年後急速上升,其中女生的上升比率又比男生多) 圖片源自 連結 社群媒體「加上」智慧型手機 「社群媒體平台是有史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