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3的文章

[心得分享] 思考101 - 我思故我在

圖片
思考101 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辯課 作者 :Woo-Kyoung Ahn 推薦指數 :⭐⭐ ⭐ ⭐ ☆ 前言 理性一直都是人類引以為傲的特色,但我們做出不理性行為的頻率卻高的嚇人,很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在演化過程當中,有很多反射性的行為是古時候我們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的,但套用到現代生活就反而成為累贅。這也是這本書想探討的重點,其中作者用八個篇章講述八個不同的心理效應,並提出原因以及可行的改善方式,而我想在這裡分享幾個我覺得比較有趣或更有感覺的來跟大家分享。 流暢效應 我很喜歡打籃球,當然也喜歡看世界一流的選手在場上炫技或者晃倒對手,但這裡有個特別的點是,當我在看Lebron James飛天遁地時,我知道自己體能這輩子不可能達到那個程度,所以我看他灌多少次籃都不會想像自己辦的到,但另一位球星Stephen Curry就不一樣了,他招牌的除了三分球,就是更遠的三分球,他改變了籃球的生態,也讓很多後輩覺得自己也能辦到,但,你真的辦得到嗎?研究顯示,將群組分成兩種受測者,他們都將觀賞一段很短的舞蹈影片,但其中一組只能看一遍、另一組則能看20遍,之後再問受測者自己有多少信心可以跳好那段舞蹈,想當然結果顯示看20遍的信心顯著大於看1遍的,但上場表演時卻顯示其實兩組並無差異。 圖片源自 連結 這件事告訴我們什麼?大家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印象來產生莫名的信心,看了很多次的東西好像就認為自己很熟悉,但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是講假的,看再多次的影片跟比賽,沒有刻苦的練習是永遠不會變成舞蹈高手或 NBA 球星。因此要克服這個效應的方式就是要實際動手去做,做了之後才會知道自己在不在行,原本自我感覺良好的流暢就會變成很踏實的努力了。 確認偏誤 有在閱讀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甚至是我的文章)的朋友一定對這個詞彙不陌生,確認偏誤是一個會讓人越陷越深的漩渦,簡單來說,它發生的時機在你相信某件事為真時,你會找各種理由來輔助證實你相信的事情,但卻會忽略所有和你意見不同的範例,這邊我想舉的例子是書裡提到並融合了我現實生活的例子。知名的華生2-4-6研究在講的是,受測者被告知現在這邊有一個數列「2-4-6」,他們可以問研究方任何他覺得規則跟這個數列一樣,研究方會告訴受測者是否符合規則,而受測者的目的是要找到這個數列背後真正的規則,如果你跟大部分人一樣的話,你可能會問「10-12-14」,甚至有...

[心得分享] 美好人生 - Life's a struggle but also beautiful

圖片
  美好人生 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時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 作者 :Robert Waldinger/ Marc Schulz 推薦指數 :⭐⭐ ⭐ ⭐⭐ 前言 隨著電影「芭比」席捲全球,有關芭比的話題也如火如荼地延燒,不論是女權、父權、平權、甚至是人權都有在電影當中被導演及編劇巧妙地帶出,但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芭比」的人生是否如大家所看到的一樣美好呢?我在書店被這本書名所吸引,很主要的原因跟我最近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對於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有所憧憬,但實際上的美好人生在每個人身上都是獨特的,別人眼中的芭比過著大家所稱羨的生活,但他卻不快樂,然而做著一般工作的某某某在人生的後期卻說他很幸福,究竟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正是這本書主要想探討的東西。 圖片源自 連結 你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本書第一章就用這個問題詢問他們的研究對象,「我怕我不會先死。我怕妳不在了,只剩下我。」亨利說。人生就是各種事件的集合,喜怒哀樂都會有,但每個人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恐懼讓我們避免接觸問題,使我們不敢面對,但這麼做有助於我們創造我們的美好人生嗎?芭比每天過著girls night、不敢談論死亡、每天都過著相同且看似快樂的生活模式,在這粉紅泡泡當中的生活是美好的嗎?進擊的巨人艾倫為什麼那麼想看到牆外的世界?他恐懼的是巨人本身,還是看不到真實世界?美好的人生始於勇敢地檢視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再一一解決。 圖片源自 連結 「回憶一個事件的行為本身,就足以改變我們對事件的記憶」,為什麼我們常常跟伴侶之間有不一樣的回憶,因為人的記憶是很脆弱的,想想你在工作的時候若沒有及時寫下代辦事項,臨時被主管叫走之後,你對於你原本應該要做的事情記得的有多少?就跟恐懼一樣,小時候害怕考試考不好,大學卻對這完全無感,而害怕的卻是交不到女朋友,出社會擔心的可能又不一樣(也有可能跟大學一樣),恐懼的事情會變,但更可怕的是不願面對恐懼的你。 人際關係太重要了 圖片源自 連結 本書的研究因為持續了好幾十年,所以很久以前可能被認為很重要的因子在今日看起來卻會覺得荒唐可笑,在當時「體型」被視為智力、甚至是生活滿意度的重要預測因子,而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之後發現,「人際關係」才是主導美好人生最重要的因子,「孤獨的人平均壽命更短」,英國甚至任命寂寞部長(Loneliness Minister)...

[心得分享]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 人為什麼這麼愛辯?

圖片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作者 :David McRaney 推薦指數 :⭐⭐ ⭐ ⭐⭐ 前言 其實我是被這本書的書腰「人為什麼這麼愛辯?」給吸引的,剛好最近又迷上綜藝節目全明星辯論會,整個就是對這本書感到非常有興趣,而這本書的內容果然沒有令人失望,從人類演化、從眾、心理轉變、同化與調適等等來探討人類這個生物,其實我們從政治的兩極、LGBTQ、廢死等等相關很容易造成極端化的話題來看,人類確實真的是很愛辯解的生物,很多時候即使再明確不過的事實擺在大家面前,人類依舊會選擇視而不見,而這也是這本書想探討的,就讓我挑一些我覺得有趣的論點來跟大家討論討論。 圖片源自 連結 事實代表的是什麼? 十九世紀理性主義哲學家認為:「透過公共教育就能打破一切迷思,而使民主得到增強。」這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很多人學習「事實」的管道,但人類是一種很特別的生物,我們的腦袋會根據所接受到的資訊來決定要將這些資訊同化或者調適,試著去回想你上一次接受到不一樣的新知識時,你的反應是什麼?我們人類的腦袋在此時會運用我們所謂的先驗知識,也就是你根據你過去經驗學習到的東西來消化你接受到新知識,舉例來說,當你小時候看到狗的時候,你因為不認識這種生物而問你爸媽這是什麼?當你父母跟你講解他是狗之後,你會試著將它吸收為你自己的知識,你可能會認為「有四隻腿的生物」就是狗,或者是「會大聲汪汪叫的」就是狗,於是你在之後的生活裡看到了馬,因為你的先驗知識告訴你「有四隻腿的生物」就是狗,所以你就大喊狗!但你父母卻告訴你這是一隻馬,你無法接受,你不斷地問為什麼,直到你調適了你的認知,並且把馬這種生物也納入了你的知識寶庫。 圖片源自 連結 這其實就是人類會這麼愛辯解的原因,同化相比調適對於大腦來說既簡單又有效,也對於人類在古時候的生存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即使「疫苗有99%的保護力」、「口罩能有效阻擋90%的飛沫傳染」、「氣候變遷導致了地球溫度不斷上升」等在明確不過的事實擺在你面前,你仍然會先根據你的先驗知識來辯駁這些事實,因為這些事實與你的經驗有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台灣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不外乎用路人的權益,行人的生命安危、兩輪族的用路權、甚至是四輪族的未來,這些跟交通有關的事實到底是什麼?我有幸地當過這三類族群的人,也去過不同國家看過他們的路況,對我來說,說我們是行人地獄到底是不是事實?平常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