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戰
鋰戰 全球儲備競賽的未來真相 作者 : Ernest Scheyder 推薦指數 : ☆☆ ☆ ☆ 能源轉型背後付出的代價是你我能承擔的嗎? 電動車革命 地點在國道一號的楊梅休息站,因駕駛不慎自撞分隔島導致其駕駛的電動車起火燃燒,這起意外導致三人死亡、五人輕重傷,並再度引發了各種對電動車安全疑慮的輿論。 圖片源自 連結 讓我們再把時間往前回推到2024年8月,韓國仁川地下室一台賓士電動車可能因電池不良導致起火燃燒並燒毀了整個地下室約140台車輛、40幾人送醫,八個多小時才將火撲滅。 圖片源自 連結 這些新聞講述的是事實,但電動車真的有像輿論講得這麼不安全嗎?為什麼美、歐、韓、中等大型車廠都想轉型開始販賣電動車呢?這一切都歸功於鋰電池技術的成熟以及能源轉型的推動。其實電動車的歷史遠比我們現在大家熟知的內燃機「油車」來得早,約莫在1830年左右就有人用不能充電的電池打造出一台電動馬車。但現在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應該是2008年特斯拉公司用鋰電池打造的Roadster電動跑車,以致於現在所有人只要講到電動車就會想到特斯拉。 隨著特斯拉逐漸在市場推出更多不同的車款如Model S, 3, X, Y,各國的大型車廠也面臨到市場以及政府的壓力,開始推出自家生產的電動車。BMW的i系列、賓士的EQ系列、Porsche的Taycan、連國產裕隆都推出N7想要在能源轉型的路上分一杯羹。2024年台灣汽車銷量,電動車的佔比已達到8.3%,相較於2023年的5.2%又有了更近一步的成長。除了市場需求,台灣政府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排碳的計畫,也設定目標要在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要成功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就需要更多的電池,也就是更多的鋰金屬。 圖片源自 連結 鋰電池 鋰電池技術的成熟成功的讓世界許多科技飛快的成長。撇開電動車不說,我們的手機、平板、筆電等日常用品,裡頭也都裝載著大大小小的鋰電池。鋰電池顧名思義就是由鋰金屬為主所打造出來的電池,其大致上分成四個部分: 陽極:通常以石墨製成,為氧化反應的地方。 陰極:以鋰製成,有時會混入鎳、錳、鈷或鋁,為還原反應的地方。 電解質溶液:位於陰陽極中間,通常以鋰製成。 隔離膜:放置在溶液中作為陰陽極的屏障,同時促進離子交換。 作為整顆電池最重要的金屬,鋰的各種特性如最輕的金屬、善於保留電荷等使得它成為電池的不二人選。但它同時也有所謂的「熱失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