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3的文章

[心得分享]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 世界上有99%的事情都沒有你想像的重要

圖片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如何不看新聞卻又能掌握資訊流 作者 :Rolf Dobelli 推薦指數 :⭐⭐ ⭐ ⭐ ☆ 前言 在網路上看到別人寫這本書的心得,被這「聳動」的標題給吸引到,原因有兩點,我對於探討「新聞」議題的書籍很有興趣,以及對於「拒看」二字感到一些疑惑。整本書圍繞的主題與其說是完全不要看新聞,我更覺得是要做好資訊來源的選擇,然而新聞大多是一些沒有營養價值的東西,與其從一堆垃圾裡頭找出黃金,不如直接全部不要看會更有效率,如此一來你所省下的時間可以拿去做更多對你更有幫助的事情,而這些時間其實非常的可觀。因此,我們就先來談談「新聞」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吧。 新聞其實根本不重要 試著回想一下昨天的頭條新聞,然後再想一下上個禮拜的頭條新聞,去年呢?如果你跟我一樣,講得出一些皮毛譬如陳吉仲辭職、進口蛋事件、烏俄戰爭,那就代表你和我都跟多數人一樣,還在接受一些非常表淺的資訊,並且覺得如果不知道這些事情你就跟不上世界(或者說台灣)趨勢。但是說真的,這些新聞對你的生活真的有什麼影響嗎?你知道了以後除了酸言酸語還有些什麼實質的作為嗎?而這些資訊是否也經常性地引起你各種沒必要的負面情緒?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新聞其實根本不重要。 但新聞機構仍會製造一些假象,世界新聞等國際重大事件是非常重要的。這我同意,能了解國際時事有時候是能幫助你了解全球經濟發展,然而現在的新聞大多只在非常膚淺的地方進行著墨。烏俄戰爭的前因後果大部分都沒有報導,卻都報導些「交界處戰火再起、死傷破百」之類等聳動標題來吸引消費者,內文卻都無比空洞,除了對你沒有幫助的陳述之餘,只有更多加深你負面情緒的文字。你不會得知更多有關烏克蘭以及俄羅斯的歷史、也不會知道導火線是什麼以及造成了什麼後果,整起事件你就像在一團迷霧中,任由新聞給你方向但你卻永遠無法了解它。這就是現在的新聞,大部分的新聞其實「根本就不重要」。 專注力匱乏 或許有些人還是希望能從新聞當中獲得樂趣,但這種短暫轉移注意力並刺激腦內啡分泌的行為其實大大損害了你我的生活品質。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多工的結果往往都是失敗收場,除非其中一件事是可以自動導航的(如呼吸)。試想上次你分析資料到一半,結果有同事請你幫忙其他事情,等你要回頭把你資料分析做完你費了多大的精神?專注力就是這樣的東西,當你被無腦的新聞鋪天蓋地攻擊時,你的專注力就會被打散,會無法定下心來完成一件...

[心得分享] 蔡康永的情商課 - 為你自己活一次

圖片
  蔡康永的情商課 為你自己活一次 作者 :蔡康永 推薦指數 :⭐⭐ ⭐ ⭐ ☆ 前言 沒想到,第一本看完的蔡康永的書居然是情商這本而不是說話之道,只能說他文筆真的很好,不論是說故事的技巧,還是使用的文字都能令人再三回味,也許我就在期待自己哪一天也能因為這樣不斷寫心得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本書主要在講各種情緒,以及他對這些情緒的看法和應對態度,有些情緒平常比較少去誠實面對,也有一些可能對它誤會很深,因此我想在這和大家分享我覺得有趣和印象深刻的地方。 圖片源自 連結 熱情要用在哪?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那種社交能力極強,走到哪都能滔滔不絕,且對每一個人都很有熱情,總是能在團體中和人相談甚歡的人?說句實話,我很羨慕這樣的技巧,也覺得這很受用,但請你看一下以下這段話:「追求對人都無差別的熱情,沒有親疏之別,怎對的起你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 這話很值得你我細細品味,對你而言,重要的人有哪些?我們常常對一些人如主管、同事以及一些比較不熟的朋友表面上看起來很熱絡,私底下卻幹聲連連,有時候又很喜歡熱臉貼貼冷屁股,明知主管不會給你好臉色,你還是誇他今天穿的很好看,看起來你很會做人,但人的意志力其實是有限的,你花越多力氣去假扮、去「做人」,辛苦了一整天回家以後面對你的愛人、家人,這些「理應」是你生命中比較重要的人時,你反而無法給予足夠的關愛與陪伴,這樣正確嗎? 常常在追劇或者聽到身邊的人在說,「你覺得我這麼拼命賺錢是為了誰?」但失去了關愛與陪伴的錢,或許它的意義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圖片源自 連結 是非對錯 我很喜歡看電視、YouTube或聽podcast的時候評論我所接受到的資訊它對錯與否。這是人的天性,腦袋的演化使我們習慣將眼前的事物進行二分法,藉此來更輕鬆的做出決斷,但仔細想想,你若接受了一百則資訊,且對每一則都做出了評斷,你還有心力對更重要的事情做決定嗎? 我看到這段時一直在想,現在台灣政治紛紛擾擾,每個人對每一位政治人物、每一條政策、甚至是每一句話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對我們而言,以上所有的東西真的都有是非對錯嗎?而且有一些事講難聽點真的是乾你屁事,與其花心力去評斷這些人,不如花多點心力去想想晚上跟你家人去跑跑步是否對你們更好,吃什麼樣的東西會比較快樂(這題超難),至於評論政治人物就交給那些口若懸河的評論家吧,雖然他們大都在廢話,但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呀! 圖片源自 連結 自卑與...

[心得分享] 別鬧了,費曼先生 - 真的別鬧了

圖片
  別鬧了,費曼先生 科學頑童的故事 作者 :Richard P. Feynman 推薦指數 :⭐⭐ ⭐ ⭐ ☆ 前言 一本用費曼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奇聞軼事,搭配各種有趣對白所寫出來的傳記,讀起來非常輕鬆,也常常會讓人感到會心一笑,只能說費曼真的是個鬼才,不論是在認真對待物理時、遇到覺得不合邏輯的事情時、又或者是想撩妹時,他都是一位奇葩,因此我想分享一下他書裡我印象比較深刻或好笑的事情給大家。 常在不疑處有疑 費曼曾跟一位油漆工人討教,油漆工人堅信他可以用紅色加白色的油漆調出黃色的油漆,費曼本來不信,但後來被稍稍說服的理由是他認為術業有專攻,就信他一次吧。結果那位油漆工人在調色的過程當中確實都只有用紅色跟白色,但油漆怎麼看都是粉紅色,最後工人拿出包包裡的一瓶小罐子倒入一點顏料,最後油漆當然變黃色的啦! 我看到這篇的想法其實有兩個,第一個是油漆工人的堅信不移在現實世界到處可見,這不能怪他,他這專業做了那麼久,甚至有可能忘記他有把瓶子裡的顏料倒進去,而這也是為何再專業的東西都要定期去複習,因為熟悉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確的。第二個想法是費曼自己說的要常在不疑處有疑,我覺得不如說要時時保持好奇心。這很難,就好像你面對新事物時的第一想法大都是拒絕一樣,當你面對這些長久下來的定理,要去懷疑就更難,但只有這樣,人類才能進步。 圖片源自 連結 單細胞生物 費曼曾對生物學家描述草履蟲的行為做了實驗,發現草履蟲的行為並沒有像他們描述的那麼單一,進而說明了要預測一個更複雜的生物有多不可能,但現在不論是行為經濟學、消費者心理學等等研究社會科學的實驗越來越豐富,要說它們一點用都沒有好像也不太對。我覺得這就是統計學,迴歸分析告訴你每個變項的影響力以及顯著程度,但即使你變項再多也無法100%解釋一件事情,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出顯著影響的關鍵變項,藉由這些來做預測,並且時時刻刻做調整來確認是否有更新更適合的變項,縱使預測不準,最終也能知道不準的理由。 圖片源自 連結 該釋放壓力了吧? (體驗生活)雜誌裡曾提到:「我們的生理構造,本來就不是為了一天花超過十個小時來逃離掠食者而設計的,但我們現在卻是這樣生活。」,人類真的很矛盾,一面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同時,卻也拉長了自己的工作時間不懂得享受人生,早期農業社會的太陽下山就能完全放鬆自我的生活已不復在,現在多的是 24 小時 on call 的壓力,手機、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