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4的文章

死於安樂

圖片
  死於安樂 加拿大安樂死醫師的善終現場紀錄與反思 作者 :Stefanie Green 推薦指數 : ☆☆ ☆ ☆ ☆ 面對死亡,你應該要有比躺著等死更好的選擇。 死亡的恐懼 地點在新生兒加護病房,面對全身插滿管子又戴呼吸器維生的雙胞胎姊妹,我心情五味雜陳。 因為各種因素,我的雙胞胎小孩在23週早產,並在出生之後當天跟隔天先後過世。對於死亡,我可能體會的比一般人更多一些。 時間再往前撥一些。因上吐下瀉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的我,痊癒之後的兩週,我的腳趾跟手指末端逐漸無力,症狀逐漸蔓延到膝關節跟手肘。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GBS(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我,很幸運的沒有擴散到更致命的器官導致死亡。 讓我再把時間調到更近期一點。在2024這一年,我身邊有兩位親戚,因為不可逆的疾病先後過世。在醫院探訪期間可以看到他們的身體跟精神狀況可以在短短一週之內有極度的轉變,在他們無意識做任何決定之前,生活品質其實已經大幅下降。可能原本的生活樂趣像是在家打打麻將或者更簡單一點的像是自行下床上廁所,在臨終前期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此時,身而為人的生命自主權是否可以被好好正視呢? 在閱讀這本書的期間,我的腦袋一直浮現各種畫面,加上經歷過一些一般人不曾體驗過的事情之後,對於安樂死,我舉雙手雙腳贊成,也想在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的事情以及台灣對安樂死的現況,希望大家能多瞭解一點安樂死所帶來的各種意義。 圖片源自 連結 安樂死的程序 本書作者為加拿大的安樂死醫師,因此這邊講的程序為加拿大執行MAiD(Medical Assitance in Dying)的流程。 當病患確認符合安樂死資格之後,執行的第一步,醫師會注入名叫Midazolam的抗焦慮劑,這種藥會讓病患感到放鬆並昏昏欲睡。再來為了確保患者能在過程當中不要感到不適,會再注入名叫Lidocaine的局部麻醉劑來麻痺患者的血管。第三步會注入「高劑量」的Propofol,使患者從淺眠的狀態逐漸轉為深層睡眠,並在兩三分鐘之後進入昏迷狀態。理論上大部分患者在這個階段就能被判定為死亡,但正式的流程必須在最後階段注入名叫Rocuronium的藥物,這款藥物會確保患者的肌肉都停止活動,並達到讓「心跳停止」的目的。整個流程約8-10分鐘,視患者情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長度,並由醫師在聽診之後宣告死亡。 會先講程序,主要是希望大家能稍微想像一下這個過程。相較於...

天堂裡用不到錢

圖片
  天堂裡用不到錢 查克·菲尼的人生故事:一場散盡家財的神秘佈局 作者 :Conor O’Clery 推薦指數 : ☆☆ ☆ ☆ 在死之前將所有錢做最有效的利用,比起你死後才將財產做分配來的更有價值。 賺錢 隨著年紀步入了35歲,人生也經歷了不少風雨,對於錢的觀念也不時的轉換。小時候看著父母憑藉一張小小的卡片就能變出鈔票,到了學生時期要省零用錢打網咖買點數,再到大學時期存錢約會,以及剛出社會時認為工作要為了夢想而非金錢,一直到現在,對於賺錢,我還是矇矇懂懂。 圖片源自 連結 身邊很多朋友、甚至我自己,在經過社會的洗禮之後對於賺錢會變得麻木,覺得出來當打工仔,不用懷抱夢想,大家都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在我內心深處,對於「做有熱情的工作、同時又能賺錢」還是懷抱著理想的。看看那些成功的案例,哪個不是做他們有熱情的事?哪一個是因為追求高薪、放棄理想,但卻還是能達到普羅大眾認為的成功人生? 本書主角查克·菲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康乃爾大學飯店管理學院畢業的他,若按照正常的職涯發展,他應該在一間知名的連鎖飯店做起,並逐步往上攀爬成為高階經理人。但他不想要,他跑去了另一個國度做起了免稅生意,想要證明自己很能賺錢,並從免稅這樣的商機尋找各式各樣的產品來拓展自己的版圖。或許他的商業模式不是我們能複製的,但他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對事情的執著卻是值得我們效仿的。 圖片源自 連結 價值觀 錢要怎麼利用才能發揮它對你而言最大的價值呢?這問題我相信對所有人來說,答案一定非常不一樣。對於一個三餐無法溫飽的人,拿到的錢就是要買食物來讓自己存活。對於像我這樣的類中產階級,我們想的是要怎麼繳房貸、養小孩、投資好退休等等。但對於兆億富翁來說,他們想的是要怎麼節稅、留給子孫、或者是怎麼幫助社會變得更好。 圖片源自 連結 還記得之前很紅的一本書「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那本書的主旨就是,盡量在你死之前把所有的財產都分配並使用完畢,不要留下一堆花不完的財產然後帶到棺材裡。我認為這種使用金錢的價值觀跟查克·菲尼是非常相似的,比起永續經營型的非營利基金會,查克·菲尼希望能在死前盡快的捐完他所有的財產,把錢用在他想改善的社會議題,因為他認為他死後的基金會,其運作目的跟方式不一定會是他想要的,那何不儘早花完他的錢呢? 這樣的想法跟價值觀也影響了另外兩位非常富有的人士,比爾·蓋茲跟巴菲特。受到了查克的Giving w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