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安樂
死於安樂 加拿大安樂死醫師的善終現場紀錄與反思 作者 :Stefanie Green 推薦指數 : ☆☆ ☆ ☆ ☆ 面對死亡,你應該要有比躺著等死更好的選擇。 死亡的恐懼 地點在新生兒加護病房,面對全身插滿管子又戴呼吸器維生的雙胞胎姊妹,我心情五味雜陳。 因為各種因素,我的雙胞胎小孩在23週早產,並在出生之後當天跟隔天先後過世。對於死亡,我可能體會的比一般人更多一些。 時間再往前撥一些。因上吐下瀉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的我,痊癒之後的兩週,我的腳趾跟手指末端逐漸無力,症狀逐漸蔓延到膝關節跟手肘。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GBS(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我,很幸運的沒有擴散到更致命的器官導致死亡。 讓我再把時間調到更近期一點。在2024這一年,我身邊有兩位親戚,因為不可逆的疾病先後過世。在醫院探訪期間可以看到他們的身體跟精神狀況可以在短短一週之內有極度的轉變,在他們無意識做任何決定之前,生活品質其實已經大幅下降。可能原本的生活樂趣像是在家打打麻將或者更簡單一點的像是自行下床上廁所,在臨終前期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此時,身而為人的生命自主權是否可以被好好正視呢? 在閱讀這本書的期間,我的腦袋一直浮現各種畫面,加上經歷過一些一般人不曾體驗過的事情之後,對於安樂死,我舉雙手雙腳贊成,也想在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些書中的事情以及台灣對安樂死的現況,希望大家能多瞭解一點安樂死所帶來的各種意義。 圖片源自 連結 安樂死的程序 本書作者為加拿大的安樂死醫師,因此這邊講的程序為加拿大執行MAiD(Medical Assitance in Dying)的流程。 當病患確認符合安樂死資格之後,執行的第一步,醫師會注入名叫Midazolam的抗焦慮劑,這種藥會讓病患感到放鬆並昏昏欲睡。再來為了確保患者能在過程當中不要感到不適,會再注入名叫Lidocaine的局部麻醉劑來麻痺患者的血管。第三步會注入「高劑量」的Propofol,使患者從淺眠的狀態逐漸轉為深層睡眠,並在兩三分鐘之後進入昏迷狀態。理論上大部分患者在這個階段就能被判定為死亡,但正式的流程必須在最後階段注入名叫Rocuronium的藥物,這款藥物會確保患者的肌肉都停止活動,並達到讓「心跳停止」的目的。整個流程約8-10分鐘,視患者情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長度,並由醫師在聽診之後宣告死亡。 會先講程序,主要是希望大家能稍微想像一下這個過程。相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