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信
誤信
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作者:Dan Ariely
推薦指數:☆☆☆☆☆
細看自己周遭的人事物,你會發現你沒有你想像中的了解它。就好像錯誤信念一樣,你以為你懂的事情,其實你什麼都不懂。
誰說人是理性的
「當你甚至沒有姐妹的時候,你要怎麼證明你的姐妹不是妓女?」
Dan Ariely算是引領我閱讀各式各樣行為經濟學、行銷心理學以及各種社會科學書籍的作者。在他之前的著作「誰說人是理性的」裡頭,許多研究都證實了人類其實是個不理性的生物。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不理性,人類才會變成很有趣的生物,因為不能預測的事情會讓人在經歷的過程中接受到刺激。
錯誤的信念就是一種特有的刺激來源,因為它的不可預測性跟獨特性,許多人會對此著迷不已。而作者本人也深受武漢肺炎相關的假訊息影響,因此花了時間研究這個主題並寫了這本書來探討這類的行為。會陷入錯誤信念的人跟四種因素有關,分別是情緒因素、認知因素、性格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四種因素沒有先來後到、也沒有孰輕孰重,比較像是相互影響的因子,而受到全部因素影響的人則較容易陷入錯誤信念的漩渦裡。所以我這篇心得就想要分別針對這四個因素來做一些個人的分享。
圖片源自連結
情緒因素
「先有直覺,才有策略性的推理」- Johnathan Haidt
人類其實是被情緒主宰的生物,當你接受一切事物的瞬間並作出任何回應之前,你一定會先有情緒反應。想像一下你收到一則通知告訴你中了一千萬,在你理性的思考其真偽之前,你想必會先「興奮地」看著這則通知,接著才會發現原來又是詐騙伎倆。但情緒是一個很奇妙的因素,尤其是當我們在討論錯誤信念的時候,壓力造成的影響又極為嚴重。
壓力會造成我們恐懼、憂慮、害怕,進而導致我們有匱乏心態的出現,而匱乏心態會導致人類在做各種事情如智力測驗或者行為控制時獲得較差的結果。壓力來源其實又能分成兩種,一種是可預測的壓力,如月初上班會比較忙碌或者明天要上台進行簡報,另一種是不可預測的壓力如武漢肺炎或烏俄戰爭。此時你試著想像一下,當你覺得壓力山大的時候,你分辨的出來是什麼東西造成你壓力這麼大嗎?實驗結果顯示,人類有情緒的錯誤歸因的情形,Donald Dutton & Arthur Aaron在1974年的研究說明,人類無法準確的辨認造成他焦慮的來源。有鑑於此,當你覺得壓力讓你喘不過氣時,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不可預測的壓力,而是轉移它到你比較好掌握的事物上,這樣匱乏心態造成的影響才會比較小。
那壓力跟錯誤信念又有什麼關係呢?當我們認知頻寬匱乏時,時常會去尋找容易怪罪的東西。想像一下肺炎造成你的收入頓時暫擺,你壓力越來越沈重,面對來自家裡各方的壓迫,你看到網路上一則訊息說,肺炎其實是政府要管控人口不斷增加所釋放出來的病毒。你看它寫的很真實,內容也有模有樣,因為認知頻寬匱乏,你也沒心思辨別其真假,加上一個所謂比例性偏誤的行為,對於越重大的事情,解釋越誇張的結果越能符合你的認知。這樣的錯誤信念就開始在你這裡發芽了。更有趣的是,這種短暫的壓力抒發造成的焦慮減少,會在很短的時間消失,並讓你更焦慮,於是你就會去看更多相關的言論。這樣的循環正是錯誤信念發芽然後繼續長大的原因之一。
要減少這種影響,作者提出「三種剃刀」來供各位思考:
奧坎剃刀:我們應該選擇最簡單的事情解釋,直到證實這項解釋不足以完整說明原因為止。
(修改過的)漢隆剃刀:能用愚蠢來解釋的事情,就不要用惡意來解釋。
希欽斯剃刀:毫無根據的主張,也不需要拿出證據就可以反駁。
其中漢隆剃刀讓我很有感覺但也確實很難實行。試想,若有同事在工作上到處雷你,你要如何覺得他其實沒有惡意,只是愚蠢呢?
認知因素
「只懂皮毛的人是很危險的人」- Alexander Pope
當情緒處理完之後,我們的理性腦袋就開始來消化我們所接受到的錯誤資訊了。假設你參加了一場跟肺炎有關的演講,過程當中,主持人介紹了一位「醫學專家」上來說明戴口罩會如何造成腦部缺氧。他也當場說明,你們不信的話可以上網查看看他說的那幾篇研究報告。你理性的腦袋想必會照做,甚至會去查詢更多反證來反駁他的論點吧?但我們有所謂的確認偏誤行為,當你先看了他講的那幾篇研究,樣式跟內容看起來都很像知名期刊出來的,你為了證實這件事,看了更多「相關」研究,這些研究也都說明戴口罩會造成腦缺氧。這樣的認知循環讓你深信這位專家所說的每一句話。
圖片源自連結
作者對於要說服已經掉入這陷阱的人提出了我覺得很有趣的想法。很多時候大家其實目標是一致的,只是他討厭的是解決方法。以上述例子來說明的話,我們可能都想要避免肺炎繼續擴散,但他討厭的是戴口罩這件事,因此他怎樣都會想辦法來讓「戴口罩」這件事惡魔化。此時我們可以先確認雙方是不是都想要避免肺炎擴散,如果是,那你可以提出別的辦法如施打疫苗或減少外出等其他方法來溝通,有時候這一樣能幫助你達到最終目標。
另一個有趣的解決方案是先提出一個完全不相干的問題如:「你了解拉練運作的原理嗎?」。會提出這種問題是因為人往往會有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越是只懂得皮毛的人越會覺得自己懂得很多。但當我們提出如拉鍊、馬桶等我們日常一定會用到的東西時,其運作原理大家往往其實不是很了解,對方才有機會認知到,其實他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懂。藉由稍微的提點,多少能降低衝突並且提昇對話效率。
性格與社會因素
「為什麼他比我更容易被假訊息給欺騙呢?」,其中,有自戀傾向的人比較容易陷入錯誤信念的漩渦。人類的腦袋其實沒有你我想像的那麼厲害,我們常常會有錯誤回憶跟錯誤識別的情況產生。這種情況會讓你以為你曾經看過衛生署發布「疫苗有害無益」的文章,會讓你以為你看過「地球是平的」的期刊,但你可能看到的是「不施打疫苗有害無益」或「地球其實不是平的」。自戀更是加深你自認自己不可能是錯的性格,而這個性格只會讓你更不易看見真相。
圖片源自連結
而性格是人先天加上後天慢慢養出來的,但是社會以及社群卻是一個共同體,更是許多人安全的依附。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因此社群對你我的影響實際上非常深。此時社群媒體又是錯誤信念的恐怖推手。因為它打破了人與人溝通很基本的障礙原則,當人面對面溝通時,一般來說會想當一個具有誠信的人,所以說出的話不希望對方輕易就能戳破謊言,所以這些話都帶有所謂的昂貴訊號。但是運用社群媒體傳達消息時,這個訊號消失了,匿名讓你不必為你說的話負責,障礙原則就這樣被打破了。
此時就要請大家想一下,當你身邊的好友在跟你說:「欸,疫苗很可怕,是政府要控制你的手法。」,此時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開始排擠她,二是選擇多關心他,讓他知道即使你們認知不一樣也還是好朋友,你會選擇什麼?當你排擠了對方,他只好去尋找能接受他的團體,當他發現他原本的親友都在排擠他,只有網路上的「陰謀論」團體能接受他,他只會越陷越深,最終無法自拔。因此,請不要排擠他。
圖片源自連結
信念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人類變得更加耐寒,反而是創造出毛衣與暖氣。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期待人們在面對複雜的資訊時,都能做出好的決定。」
這四項因素告訴我們,人類絕對不是完美的生物。在此同時,資訊量的爆炸也讓錯誤信念到處亂竄。就好像我們會做毛衣跟暖氣來幫助自己禦寒,我們也應該要發明各種科技或辦法來協助大家避免掉入錯誤信念的陷阱裡。
閱讀完「誤信」的心得,2025/02/2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