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淤泥效應-幫助最有需求的人克服淤泥效應是政府應優先處理的事項之一
淤泥效應:解開制度的束縛,重新找回組織執行力
Sludge: What Stops Us from Getting Things Don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作者: Cass R. Sunstein
推薦分數:⭐⭐⭐⭐☆
其實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本來以為是要講述組織內的人員是如何拖延組織的效率,但先試閱了一下就發現它是在講Nudge(推力)的相反產物,如果大家有看過Nudge這本書大概就會知道,很多小小的改變其實能大幅的改善人類的行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很容易小看自己的惰性,進而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而淤泥效應就是主因,它代表的就是當你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種種的阻力,讓我們無法獲得想要的東西,整體來說,並非所有的淤泥效應都是壞事,但就讓我來講一下我自己的想法跟書中作者提到的內容吧。
其實要講淤泥效應可以把它畫分成四個象限來探討,一個軸是我們想得到的事物其達成的阻力,一個是事物本身對我們是有益或有害,低阻力有益的事物是大家比較熟知的nudge(推力),例如把加入退休金的選項從預設不加入改成預設加入,再來是高阻力有益的事物,例如再次確認你是否要進行轉帳手續的確認通知,第三是低阻力有害的事物,例如預設你購買的保單為高額且很多不太需要的保險內容,最後是高阻力有害的事物,也就是本書重點Sludge,例如申請迫切的補助卻要填寫多到不行而且也看不懂的表格,本書作者簡略地以美國政府為例,提到了一個114億小時的文書處理時間,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想像這個時數有多可怕,我們以台灣112年最低時薪176元來作轉換好了,相當於兩兆台幣,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很巨量的潛在成本,而且造成的後果還沒有被計算到裡面,或許政府、公私部門都該去稽核一下目前作業流程當中是否存在著很多不必要的淤泥效應。
「如果是專制的領導者,一心想要壓制人民的權利,就會安排大量的淤泥效應」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在想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首先是台北公宅申請方式與可申請的對象,「我」認為公宅成立的目的在於讓在台北工作的人可以有一個相對起來比較能負擔的住所,但其條件又限制為,若直系親屬在北北基桃有房子就不能申請,這個限制就是要年輕夫妻乖乖待在雙方父母家中存到頭期款再買房,所以我實在不懂設置這個障礙是為了什麼?
講了不好的來講好的,我覺得台灣勞保健保在法律上直接保障了勞工的權益,而且在進入公司之後也不太需要做些什麼,這些都自動加入了,這是我認為好的地方。再來講講比較民生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大多數的企業加入會員或綁約的方式簡單到不行,但當你要解約就難囉,要填一堆表格或者要你親自到場才能,這都是這些企業的手法,要你覺得懶就不去管了,或者,你要打給客服,發現要等很久或者按了一堆按鍵結果還是轉不到客服,這都是企業的手法,為了節省成本而設置的重重關卡,我能理解,但就又覺得這種方式很賤,雖然合法但發現了還是會覺得不舒服,另外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丟履歷的過程應該讓他簡單,還是應該要多問一些問題設置一些淤泥效應才能展現應徵者的決心呢?
我從書中得知,在美國某些州,若要執行投票權必須先登記成為合格選民才能進行投票,我看到的時候心裡整個WTF?因為我在台灣20歲那一年就自動去投票所投下了神聖的一票了,很多人其實生活上很難額外抽出時間去登記成為合格選民,我很難理解這種限制的目的,畢竟投票權是民主國家賦予人民最基本的權利,如果連這個都要剝奪,那豈不是要走上專制的路?看到這個也讓我想到之前一連串公投綁大選的那一年,如果要讓投票比率升高,政府真的要想辦法讓投票程序簡單再簡單,不然只能再度淪為笑話了。
閱讀完「淤泥效應」的心得,2022/12/2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