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活出意義來-生命的意義隨時都會變,就在於願不願意去發展出來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Victor E. Frankl
推薦分數:⭐⭐⭐

一本講述作者本身(精神科醫師)在難民營生活並且求生的體驗,並且運用了他精神科的專業闡述了意義性治療能帶給現代人什麼樣的幫助,很多內容我無法想像更無法體驗,但作者引用的很多名言跟他本人的一些想法很值得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去體會並思考,看完以後覺得很像一本哲學書籍,可以讓讀者慢慢的品味。

先講一下難民營,俘虜一進入難民營之後,全身上下的物品連同毛髮會全部被剝奪,糧食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得不斷付出勞力,然而只要稍顯無力的話則會被判死刑,在這無限循環且不知結局為何時的情況下,除了討好酷霸、保持清醒,該如何繼續生存?其中,把目前的暫時存在(provisional existence)當成虛幻不實的存在-這種態度本身,正是使俘虜喪失其生命力的一大要因,人一但有了這種態度,任何事物在他眼裡都顯得毫無意義,因為他忘了艱困的外在環境,通常能給人機會超越自己,俘虜一旦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生存機率趨近於零。

人類痛苦的尺度絕對是相對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其感覺就像羨慕忌妒一樣,在貧民窟生活的人,其痛苦的程度對比低收入戶可能還好,但跟一般正常收入的民眾比起來就又很痛苦,與其在那邊跟人比來比去,不如專注在自己身上,「人類的存在,本質上是要self transcendence, 而非self actualization」,專注在自我超越而非自我實現,痛苦就只是你成長的墊腳石,「生命好比讓牙醫治牙痛,你老是以為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實際上早已經過啦!」,如同尼采說的:「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俘虜只要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意義,即使再痛苦都會想辦法生存下去,而人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並且能以三種途徑去發現這意義:1. 藉由創造、工作 2. 藉由體認價值 3. 藉由受苦,但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賦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也就是去創造「能夠負責」的態度,要怎麼找到它則必須不斷去體驗並了解,不能單純用探索的態度去尋找。

最後講一下現代人常發生的心理問題,預期的焦慮:如果預期害怕什麼東西,到時就真的怕了;過分意願:一個人強烈地意圖什麼東西,反而使願望落空,作者會推薦病人使用,矛盾取向法:使病人故意去要他所害怕的東西,自然就不怕了,我覺得這真的可以試試看,人類是一個很愛說故事的物種,當遇見一件事,很喜歡假設它未來會怎樣怎樣,但其實卻什麼都不會發生,把你害怕的東西用10倍的想像去假設,結果當事情真的發生了,根本不會如想像中可怕,希望自己之後不論是要演講、面試或任何令我感到緊張的事情我都能夠利用這個技巧來解決。

閱讀完「活出意義來」的心得,2022/12/2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失敗的美式生活

失控的焦慮時代

我可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