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 羨慕別人的人生,就是浪費自己的生命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人氣Podcast製作人瓦基打造夢幻工作的14個行動計畫


作者: 瓦基(莊勝翔)
推薦分數:⭐⭐

前言

在開始講這本書裡的任何重點或心得之前,先說一則小故事,只要是最近有在跟我聯絡的朋友都知道我現在是一位「無業遊民」,還在尋找目標跟想辦法繼續當社畜的我有一天把這本書拿起來在我岳父母面前閱讀,當我意識到時才想到,現在這個時機點在他們面前唸這本書是否不太恰當,還好他們當下應該是沒有看到,所以我也就順利的把這本書讀完了?

回到重點,作者瓦基有很大一部分真的是我的role model,他希望藉由「傳遞閱讀的美好」跟我在當替代役時開始培養的習慣很相像,而我開始喜歡上唸書的時間點大概是研究所開始的,那時候因為念paper唸得比較多,一般的書籍唸起來比較親民,所以從小到大不愛讀書的我會開始去唸一些行銷心理學的書籍,但常常唸了就忘了,一直到替代役時期,時間比較多(這樣講對嗎?),我就想說,為什麼不在唸完書時整理一下自己的心得然後發到臉書上當作紀錄,順便可以看看我的交友圈是否也有人跟我一樣有看那一本書,而我在寫的心得其實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很簡潔的整理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提到的重點跟結合一下我的想法,偶爾再加一點時事就成為了我的讀書心得,其中有幾本書引起共鳴我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但大多都默默地過去了),時間快轉到現在,這本書用引導式的方式教我們如何打造自己的夢幻工作,我也希望自己能從這篇心得開始作出一些改變,雖然不是人人能像瓦基從台積電工程師轉職成為專業說書家,但就跟他說的一樣,每個人要做的不是單純的模仿別人,而是要找出自己的優勢打造自己的藍海,所以我一樣會講幾點我覺得影響我比較深的部分,但試著把它寫得更完善全面一點。

從自己出發

這本書的第一個段落講的是「從自己出發」,也是我最喜歡且花最多時間品嚐的一個段落,2022年度牛津代表字「哥布林模式」、躺平族、安靜離職等等詞彙對我而言都超級有感覺,我覺得我在工作上找不到目標,對很多事情感受不到熱情,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得過且過就好了,但作者藉由一些他學到的方法幫助讀者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我照著他提供的範例做了幾個步驟來分享給大家:

第一步:重新回溫兒時的興趣-問自己三個問題,並把三個問題的共同點總結起來

1. 二十歲之前,你最熱愛什麼事情?

    - 打籃球,盡情享受揮灑汗水以及和朋友打球的歡樂
    - 打電動,那時候打魔獸世界、魔獸爭霸、楓之谷,喜歡和朋友一起競爭的快感
    - 看電影,一定要和朋友把所有的電影都看過
  

2. 你做哪些事情,總是樂在其中?


    - 吃美食讓我享受美食所帶來的飽足感

    - 閱讀後整理想法時讓我迫不及待想分享給他人

    - 去各種咖啡店享受放空的人生

    - 逛各家運動品牌了解籃球鞋

    - 和朋友玩fantasy, 享受選秀的過程並互相比較自己的隊伍


3. 你在做哪些事情時,感覺時間飛快流逝?


    - 旅遊讓我覺得時間飛快,踩景點看風景讓我覺得時間一下就過了

    - 玩狼人殺讓我覺得很認真的動腦並且沈浸在遊戲中讓我覺得時間很快


總結:

  1. 喜歡和朋友分享各種生活體驗
  2. 吃美食、旅遊享受生活
  3. 玩各種遊戲的好勝心
第二步:從角色身份找出職涯方向-列出自己的身份並挑選三個對你而言最重要的身份之間有什麼共通點

拿出便利貼,寫下十個你自己現在的身份,我自己的做法是在簡單描述一下這個身份然後從中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接著再把身份一一排序,這邊的重要除了自己認為重要之外,主要還是這個身份必須跟職涯有關,因此該身份盡量要「對別人有些幫助」,接著再找出身份間的共通點,我列出的10個身份包含,讀者、美食家、部落客、弟弟、老公、籃球員、兒子、旅遊家、社畜以及朋友,最後再仔細挑選了一下,選了以下三個身份並列出他的共通點:


GJ的三個身份以及總結

最後一步:找出你喜歡且擅長的事-回憶自己的過去並列出自己人生的高低潮

我試著從我的回憶慢慢思考人生中的高低起伏,我大部分得意的事件除了自己要努力之外,也有很多要靠團隊合作,其中也不乏要分享自己經驗才能成功的事情,帶人和接手業績大的品項、主辦workshop等等,都需要靠分享和相互幫忙才能成功的。

GJ的人生回憶錄


上述第三步,作者還運用了一個表格來做更詳細的分析,大家如果想要更詳細的了解每一步怎麼做,以及作者的心路歷程是什麼,可以去買這本書來研究一下,而我本身透過這三個步驟,除了更了解自己之外,在回憶的過程當中也很享受,因為這樣子的回憶是很久沒有做的事情了,把自己從社交媒體跟手機中抽離,其實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制定目標

第一段落講完熱情,再來是要講制定目標了,其實坊間講述制定目標的書很多,但我很喜歡作者引用的「以終為始」的概念,先想像自己未來的樣子是什麼,再根據這個去制定你的目標,所有的目標都是為了自己未來的樣子而打造的,其中作者運用的「十年願景」跟「兩年封面故事」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手法,就讓我來簡單介紹一下吧

十年願景-回答自己四個問題,讓自己好像身歷在十年後的自己,藉由這些問題跟想像來讓自己對未來能有比較明確的藍圖

1. 仔細描述你一天的生活,包含遇到誰?做什麼?吃什麼?穿什麼?盡可能詳細描述。

這是一個滿難想像的事情,當我在思考這題的當下,我很討厭朝九晚五的例行工作,也討厭上班要為了沒意義的數字不斷調forecast,但我很喜歡撰寫心得和分享的歷程,喜歡旅遊跟吃美食(雖然現在體重有點可怕),也喜歡週末能跟好友一起打球,更珍惜我的伴侶時時刻刻都支持著我。因此2033/01/04的我,早上起床之後還帶有一些新年剛開始的愉悅心情,並且和家人吃我們喜歡吃的威美蛋餅,送小孩去上學之後,我泡了一杯冰咖啡開始執行訂好的2033計畫,閱讀我選定的書籍並撰寫心得,排定要吃哪幾家美食,並且決定好要去哪幾個國家旅行,下午去健身房運動流流汗,傍晚接伴侶和小孩回家吃晚餐。


2. 住在哪裡?是什麼樣的房子?開什麼車?

住在永春的電梯大樓裡,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裡的便利性,房子不大,但可以稍微欣賞信義區的街景,依舊沒學習開車的我,出門還是習慣搭乘台北市的大眾運輸,不方便的話則會叫UBER行動。


3. 職業是什麼?

自由工作者,藉由分享自身經驗來推廣讀書的價值、當地的美食跟各地的風景,用親身的經歷傳遞訊息。


4. 什麼事還讓我保有熱情和感動?

閱讀新知識並分享給他人、和伴侶吃美食郊遊以及時不時的和好友打球聊天仍讓我感到愉快跟熱情。


想像完十年願景之後,你一定也跟我一樣覺得,既熟悉又陌生,因為你能想像得到的事情對你而言一定有相當程度的熟悉感,但畢竟是10年以後的是,你永遠不知道這是不是你要的,因此為了要打造這個願景,我們必須把時間縮短,也就是想像兩年後的你,


兩年封面故事-想像兩年後的今天,有一家主要媒體用你當封面人物,大幅報導並刊登笑容滿面的照片


1. 這是哪一家媒體?它可以是雜誌、報紙或電視節目

商業週刊,我選擇這家媒體的理由可能是因為之前研究所最常看的雜誌就是它


2. 這會是什麼故事?你的角色是什麼?你做了什麼?

講述自由工作者的高低起伏,而我的角色就是闡述要如何成為自由工作者,其中的動機,該有的心態是什麼,我藉由分享自身經驗,並且把我認為值得與他人分享的事物整理並傳遞給大家,這是我認為有價值且有意義的事情


3. 引述並寫下這篇專訪的重點片段,採訪者跟你做了哪些問答?

「會選擇當自由工作者的理由」:因為自身很喜歡分享所見所聞,因為一些書籍加上個人經歷讓我轉念想把這個當成正職,加上自己兩年前厭倦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工時彈性且可以完全自主的自由工作者就成了我想執行的工作。「自由工作者的優缺點」: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定,但我藉由專注的目標,並把所有更小的目標都以它為終點來做擬定,當所有事物都往正確的方向行走,自然而然你的價值就會出來,優點是你的生活很彈性,你可以照著你要的步調去做事,但缺點是缺乏自主管理的人會失去方向,繼而盲無目的的在社會闖蕩。


把這兩個結果,當成你的長中期目標,你要去盤點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你欠缺的是什麼?把自己所欠缺的事物當成你之後要學習成長的目標,把這些零零總總的微型目標都圍繞著你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北極星目標,去做制定,如此一來才能夠慢慢地打造出你自己的夢幻工作。


這本書的前兩個段落,找尋熱情跟制定目標是我花費最多時間閱讀跟吸收的,後面三個段落主要是在講學習、優化跟抉擇,完整的搭配起來才是從內在的想法到外在的實現的樣本,當然,每個人都不一樣,就跟我和瓦基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人,他當然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但就跟所有的偉人傳記一樣,讀完它不是叫你愚昧的去模仿別人的人生,而是要你從中汲取適合你的地方,所以後面我挑了幾點我覺得感觸很深的部分來跟大家分享,


學習


你可以重視那些當你「做自己」時,自然而然靠近你的人;不用在意那些你必須[改變自己」,才能討好的人,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想了好久,我身邊有好多人因為「社會化」了,所以台上台下常常是兩種人,但去學習這種技能對你的人生是有幫助的嗎?對你而言,能讓你做自己的人才是值得你花時間並學習的人


能夠由自己主動想去做的事情才值得你花時間去學習,當動機只是因為看到別人覺得帥,或者因為要融入群體而非得做的事情,最後結果一定不會長久,簡單來說,內在動機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動能


打造夢幻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和工作時一樣有紀律且持續的做,一般來說夢想跟工作最大的差別在於持續性,夢想可以是你說想斷就斷的,但工作則要持續投入心力才能做好的,所以打造所謂的夢幻工作,持續的付出是不可或缺的。


優化


做任何事情沒有一步到位的,成功的產品都是藉由打造出可行的原型之後再不斷調整才成功轉變成優秀的產品,目標也是,設定的太遠大會導致我們一直去想但不敢做,把目標縮小,先產出「最小可行產品」再不斷調校優化,慢慢的往最終目標前進遠比你畫大餅但空想來得重要。


人太常執著於自己沒有的特質,卻常常忽略了自己擁有的才華,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很喜歡說,這個能力我沒有我應該不適合這個職缺,但卻忽略了其他好幾個他適合那個職缺的理由,任何事情都一樣,多想想自己擅長的是什麼,不擅長的不代表你不行,而只是要多花點時間去學習他而已


Daniel Putnam:「現代人想要自我欺騙,最常用的一招就是隨時保持忙碌。」,但其實有效率的人是很從容的,他知道怎麼把精力花在最值得投資的事物上,而不會瞎忙說自己很忙但什麼產出都沒有,看到這一段完全就是會心一笑,懂的優化自己工作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請不要再裝忙好了嗎?


在檢視自己目標的時候可以用PDCA(Plan, Do, Check, Act)來幫忙自己檢視是否有瓶頸要作出修改,不斷優化的過程才能幫你更快達到最終目標,因為人會成長,所以目標也可能會改變,藉由這個SOP,才能「滾動式調整」自己的終極目標


任何事情都可以做A/B test,當你要開始學習新事物而你不知道哪種對你比較好,試試看列出兩種方式並都試試看,大多時候都能從中找到一個自己比較喜歡或在行的,藉由不斷的實驗來達到自己最終想要的目標,舉例來說,你終極目標是要擁有穠纖合度的身材但你不知道你喜歡什麼樣的運動,那你可以一個禮拜慢跑、一個禮拜游泳,比較一下兩者的優缺點跟喜歡程度,淘汰掉不喜歡的再繼續做實驗,最後一定能找到一個適合你的運動來達成你的目標。


抉擇


當你說不,只是拒絕了一個選項; 當你說好,等於拒絕了能在這時間完成的任何其他選項」,這句話也超級有感,懂得拒絕才能讓你把時間花在值得花費的事物上,希望大家都能懂的拒絕所有不想或不該是你做的事情。


明確拒絕,原因模糊,不要保留一線生機才是好的拒絕,會對這有感是因為,我對於不寄感謝信的公司感到有些疑惑,尤其是那些已經面過試的公司,如果單純只是履歷石沈大海我多少能理解,畢竟有可能是上千封履歷,但面試過的人,簡單寄一封制式感謝信告訴你「我不要你」有多難?明確的拒絕才是對雙方都好的結果。


So what's next?


讀完這本書並且撰寫這篇心得的同時,我除了在對心得版面做調整,也在試著對自己的心態做調整,作者說要為自己的人生做「預設生存」而非「預設死亡」的打算,簡單舉例就是作者當初即使離開台積電全職當說書家,每年花費50萬的前提,完全沒有額外收入的他到老也不會餓死,這就是預設生存,我若是想要打造自己的夢幻工作,我也一樣要有預設生存的打算,所以我還是必須找一份工作維持收入並且持續精進自己分享所見所聞的能力,直到哪一天我自己的商業模式可以成真才是時候果斷轉行。

最後想講的是,「羨慕別人的人生,就是浪費自己的生命」,這句話很有感又很難做到,我是一個很愛講「炫目」的人,我看著別人出國旅遊、在國外獲得FAANG的好工作又或者做了一些很挑戰的事情,我的第一直覺就是很羨慕他們的人生,也好希望自己跟他們一樣,但人生是自己的,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才會有美好的成就感,與其花時間羨慕,不如花時間珍惜自己的時間,做就對了!


閱讀完「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的心得,2023/01/0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失敗的美式生活

失控的焦慮時代

我可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