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敗的美式生活
我失敗的美式生活
鱸魚的三十年日常觀察與非典型剖析
作者:鱸魚
推薦指數:☆☆☆☆
請問你哈美嗎?不,我哈的是金錢的味道。
美式文化衝擊,你準備好了嗎?
從小到大就喜歡美式生活的我,對於作者書中諸多的觀點跟批評不能全部苟同,但也是不少令人會心一笑的事蹟。就我自身有記憶以來去美國的幾次旅行,除了深刻體會到自己英文有多爛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費制度以及沒車等同於沒腳兩件事,而這些也都被包含在書中了。作者的語氣雖然充滿抱怨與批評,但最後幾章的轉折也確實點出了美式文化優於台式文化的地方。
俗話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句話對又不對,對的地方是用自身角度去看其他國家總是會看到他們的優點,但缺點卻會被隱藏起來,反之,看待自己國家時卻習慣了一切的優點跟方便,但卻會放大檢視所有的缺點。與其說美國什麼都屌打台灣,不如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來看看你所不知道的美式文化吧!
圖片源自連結
服務費、小費、臉色
就讓我們從吃飯開始吧。在台灣,當你走進餐廳享用完美食拿到帳單時,帳單最下面大部分都會有一行「10%服務費」,無法討價還價。現在讓我們把場景移到美國,你走進一家自助咖啡廳,你先在螢幕上點餐,點完餐後服務生會請你確認餐點並付費,餐點的金額付完之後會要你勾選要付多少%的小費,通常選項都從20%起跳且字體都滿大的(有不給的選項,但通常很小或找不太到),選完後再自行取餐回到座位享用咖啡。這樣的過程基本上沒有服務可言,但美式的文化壓力有時會逼得你不得不按下那20%的按鈕,不管你心裡有多麽不願意。
圖片源自連結
身為一位窮哈哈的亞洲人,我會厚著臉皮按下no tips這個選項,心裡想著反正我以後也不會來,但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又在想,到底是統一的服務費好?還是美國的小費制度才符合小費的本意呢?美國歷史的奴隸制是小費制度的衍伸,與其說是感謝,不如說是上對下的犒賞。近幾年更是因為Covid加上線上付款公司如Uxxx把成本轉嫁給客人而變本加厲,連犒賞都不像了,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給或不給都會給你臉色看。
但要說統一的服務費好嗎?台灣按照消保法的規定,店家有義務讓消費者在一開始就知道有服務費的存在,而消費者在這個階段就要決定要不要繼續在這家店用餐,只要用餐了,有告知有服務費的店家就有權收取服務費。問題就在於,要是店家的服務客人不滿意呢?或者是很滿意的只有特定的服務生呢?服務費或小費,理論上就是消費者對於滿意的服務額外提供的感謝,統一的服務費則好像變了個調。真要我想出一個解決辦法則是訂定一個「不強制」的規則收取服務費,並制定一個上限如15%,由消費者決定要給多少或不給,其中更是有幾成是要撥給服務生,若消費者想額外感謝特定的服務生則自行提供小費。這樣或許能滿足消費者想感謝的心也不會讓他因為不爽卻還要付費而更加肚爛。
車子代替雙腳
美國西岸的大城如舊金山跟洛杉磯,若你想靠Bart或其他大眾運輸遊玩的話,你可能會什麼都玩不了。美國的運輸設計基本上就是為了汽車而存在,去任何地方都要用車,甚至連drive-thru都很多。除了早期開發的城市如紐約、波士頓,其他城市都是以每家每戶都有車來做都市規劃的。原因很多,其中像是美國建築法規對建物高度的限制,美國文化喜歡地大物博但又極重隱私權導致建物與建物的距離極遠,以及福特汽車的崛起配合政府的推廣,太多的因素導致現在的局面,也讓「公路旅行」成為了美國夢的代名詞之一。
圖片源自連結
在台灣,主要的大城市都慢慢建起自己的捷運系統,許多都市設計也都跟大眾運輸脫離不了關係。鄰近的幾個大城市如日本東京、大阪、南韓首爾、香港、中國上海也都跟大眾運輸脫不了干係。所有國家都想減少的東西,美國卻無法將其放棄,這對於不太會開車的我來說真的很衝擊。但作者提到了民眾反彈大眾運輸的原因我覺得很有道理:「不興建大眾運輸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隔離政策」,有錢買車的民眾不願意買不起車的人到他們居住的區域,興建大眾運輸就打破了這道無形的牆,而這也或許是部份「天母」以及「民生社區」的居民不想要蓋捷運的理由吧。住在台北市,覺得一輩子應該都不用買車的我,最近看房子的感想是,想要不買車住在通勤方便的區域,有時候不如買一台車,住在遠一點但大一點的地方。雖說台灣不像美國一定要一人一台車,但有車子,能去的地方會比較沒有限制,或許一家一台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圖片源自連結
槍、酒、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美國知名的影集如"Breaking Bad", "Narcos", "House of Cards"等等都會跟槍、酒、毒有關。先講槍好了,少數能讓民眾合法擁槍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台灣,有嫌犯在大街開槍打到一兩個人就會上頭條新聞,但在美國,有瘋子闖進校園掃射殺死幾十個人則好像常常發生一樣,這或許無法全面怪罪於擁槍自由,但因為這個規則的歷史也確實造成了現在這無法改變的結果。
圖片源自連結
再來是酒,作者提及美國人時時刻刻都需要一點酒精,但買酒跟喝酒的規矩卻多如牛毛。19世紀時,美國平均每位成年人每天會喝上兩杯烈酒,因此1920年修憲推出長達14年的禁酒令,這道禁酒令結果徹底失敗,但因為知道酒對全民的影響,在這個對酒又愛又恨的國家,他們找到了「甜蜜的」平衡點,給予了諸多限制如不能在大庭廣眾下喝酒。這樣的限制全民買單並接受了以後,強制的執行力是台灣永遠望塵莫及的,比起「立法嚴、執法寬」,美國的「立法寬、執法嚴」是台灣人要好好學習的。「天下沒有免費的自由」,就像台灣目前酒駕零容忍一樣,有沒有徹底執行我就不言自明了。
圖片源自連結
最後是毒。影集「好球天團」裡的巨石強森動不動就拿出包包裡的止痛藥吞個幾顆,在看的時候我單純的以為這只是想表達一位有藥癮的角色,但原來美國處方箋的止痛藥卻含有合成鴉片的成分,難怪他會對此上了癮。至於為什麼美國人會這麼愛吃止痛藥呢?原因可能在於他們喜歡立竿見影的效果,膝蓋痛嗎?吃顆止痛藥吧。頭痛嗎?吃顆止痛藥吧。這樣的結果導致美國人容易染上毒癮,也是美國成為毒品大國的原因。其更嚴重的是,毒癮跟孤立生活有很大關係,美國追求隱私的同時往往會比較少接觸他人,這樣的生活環境導致毒品的氾濫是台灣人難以想像的。
圖片源自連結
所以美國真的如此不堪嗎?
講了那麼多文化的對立,作者在後面的篇章還是有提到美國的好啦。像是美國崇尚冒險犯難的精神,比起平平安安地過一生,轟轟烈烈的犧牲比較令人嚮往,而這也是為何美國有這麼多失敗的新創公司卻還是不斷有更多獨角獸冒出的原因。而冒險犯難的精神背後,他們也必須自己承擔風險。出了事不會有國賠的選項,安全要自己負責,這樣的教育讓他們在沒有政府這個大保護傘下成長,也讓他們比較容易克服挫折。最後就是比起了解「結果」,知道「為什麼」更重要。就像面試核薪,台灣人往往只會單方面接受資方的結果,但美國人卻會問為什麼他只值這個價,他應該可以拿更多的等等。「為什麼」才能創造出更好的「結果」。
圖片源自連結
勇敢追逐美國夢吧!
我的同溫層大致上分三類人,
第一類是資產極度雄厚,去美國幹嘛?他在台灣早就賺爛了的這一類。
第二類是資產普通但能力極高的人,他們去美國是為了賺取更優渥的薪水,基本上這一類是頂尖的中產階級。
第三類就是資產普普,眼光很高想去美國但能力不到去不了的,只好在台灣混口飯吃,吃不飽但也餓不死,而我就是屬於這一類。
身為一位極度嚮往美式生活的人,看完這本書並沒有改變我的想法,「國外的月亮還是比較圓」。作者提到的所有事情我不敢說我早就知道,但都還是在我能接受並了解的狀態,綜觀起來,美國確實還是我這種中產階級能賺取比較多錢的地方,畢竟比起台灣,美國的市場就是比較大,薪水自然也會有比較巨幅的成長。因此讓我們回到我的開頭,想讓自己成為頂尖的中產階級嗎?訓練並強化自己讓自己可以在美國一展長才吧!
閱讀完「我失敗的美式生活」的心得,2024/8/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