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獵人
藥物獵人
不是毒的毒X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作者:Donald R.Kirsch, Ogl Ogas
推薦指數:☆☆☆☆☆
人類為了追求長生不死才有了今天醫學的進步與發展,賢者之石或許不存在,但讓生活變更好的動力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醫學的發展
漫畫「鋼之鍊金術師」在描述一對兄弟為了讓媽媽起死回生而觸犯了禁忌「人體鍊成」導致弟弟失去了身體,後來為了找回弟弟的身體,他們不斷找尋能成功進行人體鍊成的賢者之石。但就跟所有的物理運作原則一樣,所有的東西都必須進行等價交換,要合成賢者之石就必須用人命來交換。
圖片源自連結
小時候在看這本漫畫時完全不曉得賢者之石是什麼,但醫學其實就跟很多現代科技如手機、網路一樣,也是很近期才有很大的進展。古時候不知道細菌、病毒以及原子時,醫生推崇的是一種叫「瘴氣論」的傳染原則,認為許多疾病都是由腐敗空氣傳播導致。同時也認為「鍊金術」是非常有利可圖的技術,希望能找到把任何基礎元素變成貴重金屬-賢者之石-的方法。
如今我們知道疾病傳染途徑有很多種,但大都是因為各種細菌跟病毒所引起的,而古老的煉金術傳說其實就是化學實驗裡將分子進行反應並重新排列組合的技巧。而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運用各種小故事來敘述藥物發展的演進,從植物、工業化、合成化學、基因、流行病到FDA的立法,藥物的發展其實結合了各種運氣以及湊巧的結果所產生,而用藥物獵人來稱這些不斷探尋與實驗的人正再適合不過了。
為什麼我的藥這麼貴?
「血清蛋白注射要20萬,但血漿置換有健保給付,只是風險較大」
我在2020年的時候罹患了一種罕見疾病叫做格林巴利症候群,起因目前尚不知,而這個病主要是人體內的白血球無故地在攻擊神經系統,進而導致我們四肢從末梢開始無力,一路往心臟慢慢靠近,嚴重的人就會因心臟停止跳動身亡。我很幸運,基本上這種病只能靠自己康復,血清蛋白注射跟血漿置換其實效果有限,我在無力感蔓延到關節處便開始慢慢好轉,沒有執行上述兩種處理方式,最後在六個月以後痊癒,留下少少的後遺症如左手中指以及大拇指較無力。但回到原題,當我聽到血清蛋白要價20萬時,我滿腦子只有WTF幾個字,風險低的藥物果然只有有錢人付得起。
圖片源自連結
但站在藥廠的角度,科學家尋找藥物的計畫,僅有百分之五會得到經費,其中更只有百分之二可製造出FDA核准的藥品。為何機率如此之低?主要原因是產生新藥的邏輯不像物理有公式可循,而是要透過試誤法來進行篩選,而這些待試誤的化合物又多到不可數,過程又必須經過重重的階段才有可能找出新的藥來治療現有的疾病。最終各家藥廠只會面臨要繼續「釣魚」還是「切斷餌」的情況,而面對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藥廠來說,繼續釣魚承受的風險與成本太高了,稍微調校現有的藥物簡單許多,成本也低很多。
圖片源自連結
但講錢就傷感情了對吧?「藥」理應是拿來拯救人命的產品,用錢去衡量它的價值很不道德,藥廠以及所有從業人員應該抱持著最高道德標準,為了人類而不是為了錢。這種兩難絕對會是藥廠一輩子要面臨的問題,唯一的解決方式是,加快試誤的流程,降低風險,才有辦法從源頭解決這兩難的問題。身為一個完全跟AI和醫藥無關的門外漢來說,運用AI模擬人體創造模型,並將各種化合物投入模型來模擬人體的變化是否有辦法加快速度呢?
試誤法的兩難
「FDA在1906年成立時基本上沒什麼公權力,主要目標是禁絕偽藥或標示錯誤的產品,而非強力執行藥品安全。」
氨苯磺胺為拜耳公司製造出的第一種廣效型抗生素,在製造初期因這並非「新」藥物,因此沒有專利的情況下,各家藥廠紛紛想盡辦法盡快推出自家的版本來搶佔這個藍海商機。其中田納西州的馬森吉爾推出了一種「磺銨酏劑」在當初「活體試驗」並非必要條件的情況底下迅速的販售到了市場。一位牧師因為想治療膀胱炎而找了他一位醫師朋友,這位醫師開了磺銨酏劑給他。隔天這位牧師感到頻尿卻尿不出來,最後太痛住進醫院然後死於腎臟衰竭。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但按照當時法律來說,馬森吉爾公司並沒有法律上的疏失,頂多是道義上的責任罷了。最終馬森吉爾公司負責人付了兩萬六千美元的罰款,但調製這藥劑的首席化學家威金斯卻逃不過良心譴責、飲彈自盡。
這起事件最終導致國會通過「聯邦食品、藥品與化妝品法案」來規範藥物若最終要發展成商業藥品,都必須遵照「優良實驗室操作規範」,簡單來說就是要經過很多種不同的測試之後才能有人體測試,最終才能上市到市面。
圖片源自連結
這個結果最終也引起了一些反彈聲浪,當然因為安全,有一整套安全措施加上政府來為你把關,民眾一定能比較安心的服用該藥品。但長時間以及高成本的試誤也會導致有效的藥物在上市前已死了過多的人。舉例來說,AIDS早期危機時,一些社運團體就請願要求放寬AIDS藥物臨床測試的規範。他們的訴求是,這些病患早已命在旦夕,何不給他們一點機會進行藥物測試呢?
「死於安樂」這本書啟發了很多我對於安樂死的想法,拿上述提到的安全與速度來說,確實是兩個都非常重要的面相,或許臨床測試的特例可以放寬給符合「安樂死」的病患來做早期的測試。前提當然除了該病患要符合「安樂死」的嚴格條件,並讓他同意進行這樣的過程,或許這算是一種折衷的方案?
藥物獵人
「開發新藥的過程比較像設計Volt電動車,還是拍出一部獨行俠?」
滿喜歡作者在最後一章用這個問題來讓讀者進行反思。我們可能會以為開發新藥會像各種上市櫃的科技公司,聚集一堆聰明的工程師,在經過腦力激盪以後所構思出來的點子,經由他們一步一步完成最終產品。但其實開發藥物比較像拍一部好萊塢電影,是透過各種巧思以及藝術、運氣導致的結果。
開發新藥在「財務」上的阻力其實顯而易見,除了前面提到的高額成本,藥廠也不是很喜歡開發能「一勞永逸」的藥品。就像各種消費品一樣,你會希望你的客人只買一次你的產品,還是用過一段時間會再回購呢?所以像糖尿病或AIDS的藥物就很吸引藥廠,反之廣效型抗生素或者疫苗則不討喜。當然,這是以全世界所有藥廠以及藥廠的每個人都活在赤裸裸的貪婪二字之前,但就像作者說的,他相信大部分在藥廠工作的人都還是希望能找出能治癒罕見疾病的藥物,幫助人類活得更健康,我也這麼相信,不然前面找到的各種藥物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圖片源自連結
閱讀完「藥物獵人」的心得,2025/3/23
留言
張貼留言